本站为安徽自考网www.ahzk.cn,笔试报名平台为zk.ahzsks.cn

新生报名 报名流程 问答百科 热门报考院校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 详情

《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复习资料-第六章重点【2020年10月】

发布时间:2022-08-26 11:00:54  点击量:  来源:安徽自考网

2020年10月《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复习资料-第六章重点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

1.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南满”铁路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小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随即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接着,日军分别向沈阳和长春、四平、公主岭等地发起进攻。这就是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了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侵华战争。1932年2月,中国东北全境沦陷。

2. 伪“满洲国”。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实行了14年的殖民统治。1932年3月,在日本关东军的导演下,伪“满洲国”发表“建国”宣言,年号“大同”。早已被中国人民革命赶下台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举行“就职典礼”,担任伪“满洲国”的“执政”。日本通过伪“满洲国”,对东北人民实行统治。

3. 华北事变。

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以后,随即开始入侵中国华北地区。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了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使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国民政府在河北、察哈尔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华北成为日军可以自由出人的“真空地带”。接着,日方又策动华北五省(河北、察哈尔、绥远、山西、山东)两市(北平、天津)“防共自治运动”,制造傀儡政权。这一系列事件被称为“华北事变”。

4. 七七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驻丰台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炮轰宛平城,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5. 日本***的计划及其实施。

(1)日本“大陆政策”。明治维新后,日本推行独霸亚洲的“大陆政策”,奉行对外扩张方针。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领》,声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是“大陆政策”实施的具体步骤。

(2)九一八事变——发动侵华战争的开始。1931年9月18日,日军自炸“南满”铁路反诬中方所为,随即向沈阳和长春等地东北军发起进攻。即“九一八”事变。1932年2月,中国东北全境沦陷。

(3)华北事变——进一步侵华。1935年,日本在华北地区制造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这一系列事件被称作“华北事变”。1935年3月和7月与国民政府签订《塘沽协定》、《何梅协定》,国民政府在河北、察哈尔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日本策划华北五省两市所谓“防共自治运动”。

(4)日本能够顺利实施占领东北、侵入华北的计划,从客观方面讲,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下对日妥协。

(5)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炮轰宛平城,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6)日本战略进攻阶段的“速战速决”、相持阶段的“以华制华”。战略进攻阶段,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几乎占领东半个中国。战略相持阶段,日军在1938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以后,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调整侵华政策为:“以华制华”和“以战养战”。(1)对国民党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2)在占领区加紧扶植傀儡政权,建立和发展汉奸组织;(3)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对***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

6. 日本在中国占领区的殖民统治。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实行极端残暴的军事殖民统治。

(1)对台湾的殖民统治。自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开始对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日本驻台湾总督掌握立法、行政、司法、军事权。

(2)对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实行了14年的殖民统治。1932年3月建立的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听命于关东军司令部。

(3)扶植汪伪政权。1938年12月,中国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叛国投敌。1940年3月,在日本的操纵下,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上述地区实质上仍然是日本的独占殖民地。

7. 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造成的深重灾难。

(1)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死者达30万人以上。其他屠杀惨案。

对中国八路军、新四军及其抗日根据地实行大规模“扫荡”,“三光”政策(“杀光、烧光、抢光”)。日军731部队投放有毒病菌,致使大量中国居民死亡。甚至对中国人进行人体活体试验。用欺骗等手段掳掠大量的中国劳工。强迫一些中国妇女充当“慰安妇”。

(2)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在东北,独占了东北全部重工业和铁路交通,控制了东北的经济命脉,掠夺矿产资源。在关内,对华北和华中的经济掠夺。

(3)强制推行奴化教育。在其占领区大力推行奴化教育,企图以此达到泯灭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精神、维护其殖民统治的目的。

(4)损失数字: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按1937年的比价,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

二、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1.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

1933年5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了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并任同盟军总司令。在同盟军中工作的***员约有300人。

2. 国民党第十九路军抗日反蒋事变。

1933年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以及国民党内李济深、陈铭枢等反蒋爱国人士在福州举行抗日反蒋事变。事变失败后,***人同李济深、蔡廷锴等爱国人士继续保持着联系。

3. 《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保卫中国同盟。

1934年4月,由中国***提出,宋庆龄、何香凝、李杜等1779人签名,发表了《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号召中国人民自己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

1938年6月,宋庆龄接受***建议,在香港成立保卫中国同盟,呼吁世界人民支援中国抗战。

4. 一·二九运动及其意义

经过:华北事变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日民族矛盾激化。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学生们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游行队伍遭到国民党军警***。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市民1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反对成立冀查政务委员会,并举行了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在群众的压力下,冀查政务委员会被迫延期成立。这就是一·二九运动。 ☆

意义:一·二九运动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并华北的计划,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

5. 《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

1935年8月1日,中国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全国各党派、各界同胞、各军队都应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摒弃前嫌,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6. 《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红军到达陕北不久的***在瓦窑堡召开***扩大会议,提出了在抗日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新建立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瓦窑堡会议为迎接全国抗日新高潮的到来作了理论和政治上的准备。

7.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1936年蒋介石虽然调整了内外政策,但是对日本以及对中国***的态度还没有根本性的改变。12月初,蒋介石飞抵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攻打陕甘地区的红军。张学良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效的情况下,与杨虎城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这就是西安事变。中国***审时度势,从民族利益出发,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并派***等组成中央代表团赴西安谈判。经过与张、杨以及南京方面代表宋庆龄、宋子文的和平谈判,终于迫使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

8. ***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

为了促进国共两党的合作,1937年2月,***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五项要求;如果国民党将这五项要求定为国策,***愿意实行四项保证;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苏维埃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9. 八路军、新四军。

1937年8月,国共两党达成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等协议。八路军由***任总指挥,***任副总指挥。随后,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除琼崖红军游击队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10.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讲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的合法地位。由此,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形成。

11. 邓玉芬、马本斋、陈嘉庚。

北京密云县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5个儿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马本斋领导的冀中回民支队进行大小战斗870多次,歼敌3.76万人。新加坡成立了以陈嘉庚为主席的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其分支机构遍及东南亚各国。

12. 中国***关于建立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背景:华北事变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全国性的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中国***及时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经过:(1)1935年8月1日,中国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就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

(3)1936年5月,中国***放弃了反蒋抗日的口号,9月制定“逼蒋抗日”方针,同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停止了敌对行动。

(4)1936年12月,积极促进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结束十年内战的局面,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5)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随后蒋介石发表讲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的合法地位。由此,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促进了全民族抗战的新局面的形成,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与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

1. 台儿庄战役。

1938年3月,李宗仁领导的第五战区在台儿庄战役中,歼灭日军1万余人,取得大捷。

2. 为国捐躯的国民党将领。

北平南苑抗战: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第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阵亡。淞沪会战:第八十八师五二四团团附谢晋元孤军据守四行仓库,被誉为“八百壮士”。枣宜会战: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殉国。入缅作战:中国陆军第二〇〇师师长戴安澜在缅北殉国。

3. 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的对内对外政策。

国民党在重申坚持持久抗战的同时,其对内对外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蒋介石还将抗战到底的含义解释为“恢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这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

4. 中国战区与中国远征军。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英等国对日宣战,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1942年初,中国战区成立,蒋介石任最高统帅。为配合英、美打击日军,国民政府命令各区发起攻击。同年2月,国民政府组成了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

5. 豫湘桂战役。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展、敌后战场开始局部反攻的有利形势下,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却日益下降。1944年4月至1945年1月,日军发动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作战。在这次豫湘桂战役中,国民党军队损失50多万兵力,丢失拥有146座大小城市、6000万人口的2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这激起了大后方人民对蒋介石集团的严重不满,国民党政府在军事、政治、经济各个方面陷入深刻的危机。

6. 国民党正面战场溃退的原因。

(1)战略防御阶段,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中国暂时丢失一些国土在所难免。但是,中国丢失国土面积之大,速度之快,除国力对比的悬殊外,与国民政府战略指导方针的失误有直接关系。

(2)蒋介石集团在决心抗战的同时,又害怕群众的广泛动员可能危及自身的统治,实行的是片面抗战的路线,将希望单纯地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

7. 中国***领导和开展的大后方抗日民主运动和抗日文化工作。

(1)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全民族抗战开始后,大后方人民要求国民党坚持抗战,实行民主。中国***积极团结国统区抗日民主力量,推进国统区民主改革。1938年初,国民政府改组军事委员会,下设政治部,聘请***担任政治部副部长。同年6月,成立国民参政会,为各党派、各界人士提供了一个可以公开发表政见的讲坛。1939年10月,中国***推动***运动在国民党统治区普遍开展。***长江局、南方局先后具体领导了大后方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1年3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创办了盟报《光明报》。1944年9月,中共参政员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提出废除国民党***、召开各党派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

(2)大后方的抗战文化工作:全民族抗战开始以后,中国***积极领导和开展国统区进步文化工作,推动和参与文化界抗战团体的组建和发展。1938年初,掌管宣传工作的政治部第三厅在***、郭沫若的参与和领导下,团聚了一大批文化界爱国人士,成为扩大统一战线、推动抗日文化工作的重要阵地。文化界提出“抗战、团结、民主”为文艺创作的三大目标。抗战文化在斗争中得到新的发展。中国***的《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在重庆公开发行,及时向大后方人民宣传党的主张,鼓舞和激励群众的抗战热情。抗战开始后,学校内迁,爱国师生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坚持进行教学和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3)意义:中国***领导和开展的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是全民族抗日战争中的一条重要的战线,对于激发大后方人民的爱国民主意识、坚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支援抗战前线、积蓄革命力量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中国***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 洛川会议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1937年8月22日,***在陕北洛川召开了***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关于抗日的基本主张。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为此,必须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必须改革政治机构,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并适当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体现了中国***人的人民战争路线,是彻底的抗日纲领。 ☆

2. 中国***的全面抗战路线。

见《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3. 毛泽东《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主要内容:(1)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总结抗战10个月来的经验,集中全党智慧,系统地阐述了抗日战争的特点、前途和发展规律,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2)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中国已经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上成熟的***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抗日根据地。因此,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 ☆☆

(3)毛泽东还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只要坚持持久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将在这个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 ☆

意义:毛泽东阐明的持久战战略思想,抓住了中日战争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战争性质,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起了积极作用。

4. 中国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及其关系。

(1)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即***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

(2)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始终是中国抗战的重要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具有重要地位。全国性抗战开始后,***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立即投入抗日斗争。八路军刚开赴前线时,主要是直接在战役上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1937年11月太原失陷后,按照***的部署,八路军在敌后实施战略展开,发动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

(3)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中国抗日战争中逐渐形成,在战略上相互配合。

5. 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7年11月,太原失陷后,按照***的部署,八路军在敌后实施战略展开,发动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先后开辟了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山东、大青山等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则挺进长江南北,开赴苏南、皖南、皖中地区,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

6. 敌后战场涌现的民族英雄和英雄群体。

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杨靖宇、第二路军副总指挥赵尚志、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等抗日将领在作战中以身殉国。还有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等众多英雄群体。

7.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1)八路军、新四军采取“基本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作战方针。抗日游击战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2)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但是,游击战在敌后的广泛开展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对阻止日军进攻、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促使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起了重要作用。

(3)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日军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敌后战场,以保持和巩固其占领地。为了打击日本侵略者,人民军队在有利条件下也进行过运动战。如1940年8月至12月,八路军总部调集105个团共20万人,对华北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以破袭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目标的进攻战役。这就是百团大战。

(4)到1940年底,人民抗日武装部队发展壮大,根据地地区和人口不断增多,奠定了敌后大反攻的基础。

8. 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反共高潮。

(1)1939年冬至1940年春,第一次反共高潮:胡宗南部队进攻***所在地陕甘宁边区,阎锡山进攻***领导的新军和八路军。

(2)1941年1月,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皖南事变。

(3)1943年春,策划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由于***及时进行揭露和斗争被制止。

9.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中国***强调,必须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为此,***必须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必须坚持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其实质是力争中国***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使自己成为团结全民抗战的中坚力量。

10. 中国***关于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1)内容:为了坚持、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为了发展进步势力,就要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放手发动人民群众主要是农民群众,扩大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人民武装,创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在全国发展***的组织,发展全国民众的抗日运动,这是整个策略的中心环节。

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争取中间势力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是***要有充足的力量;二是尊重他们的利益;三是要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逐步地取得胜利。争取中间势力是党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十分重要的任务。

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他们采取两面政策,既主张团结抗日,又限共、溶共、反共并摧残进步势力。为此,***必须以革命的两面政策来对付他们,即贯彻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斗争不忘团结,团结不忘斗争,二者不可偏废,而以团结为主。同顽固派作斗争时;应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2)意义:中国***与国民党顽固派斗争时,紧紧抓住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即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把统一战线中的摩擦和斗争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和程度内,始终坚持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1. “三三制”政权。

***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普遍采用民主集中制,在政权机关工作人员的名额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1/3。这样做,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

12. 精兵简政。

1941年,党外人士李鼎铭提出“精兵简政”的提案,***把“精兵简政”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要求各根据地实行。根据地的干部与人民群众建立了鱼水关系,根据地政权成为当时中国最民主、廉洁的政权。

13. 大生产运动。

1940年至1943年,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毛泽东提出“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大生产运动。八路军三五九旅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改造成为“陕北的好江南”。各根据地通过大生产运动,克服了经济苦难,解决了部队的粮饷,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14.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述及其意义。

1938年9月至11月,中国***在延安举行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这次全会上,毛泽东明确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命题。为了将丰富的中国革命实际经验马克思主义化,以便更好地指导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毛泽东撰写了《***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论》等一批重要理论著作,系统地阐释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1)毛泽东首先分析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在此基础上,科学阐明了中国***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的全部革命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的民主主义革命,已经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它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2)毛泽东还阐明了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政治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经济上,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建立国营经济;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并引导个体农民发展合作经济;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富农经济的存在。文化上,废除封建买办文化,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毛泽东总结了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领导革命的三个基本问题,是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意义: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15. 延安整风运动及其意义。

抗日战争以来,中国***的组织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党内长期存在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还没有来得及从思想上进行认真的清理。为了总结和吸取中国***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理论水平,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20世纪40年代前中期,中国***以延安为中心,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整风运动。1941年5月,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讲演,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普遍展开。

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主观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这是党内反复出现“左”、“右”倾错误的思想认识根源。

意义: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全党范围确立起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16. 教条主义。

教条主义亦称“本本主义”。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特点是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教条主义轻视实践、割裂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教条主义是党内反复出现“左”、“右”倾错误的思想认识根源

17. 中共七大。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七大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18. 中国***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以毛泽东同志为杰出代表的中国***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和战略指导作用。

(2)中国***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后退,成为引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一面旗帜。

(3)中国***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4)中国***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实施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的路线政策,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5)中国***人以自己最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6)抗日战争的历史生动有力地证明,中国***人不仅是坚定的国际主义者,而且首先是最热烈、最忠诚、最彻底的爱国主义者。没有中国***人作中流砥柱,抗日战争的坚持和胜利是不可想象的。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1. 联合国制宪会议。

1945年4月,中、美、英、苏共同发起旧金山会议,共商建立联合国。中共党员董必武以解放区代表身份参加中国代表团会议。随着《联合国宪章》正式出台,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2. 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督促日本无条件投降。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中、美、英、苏等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9月2日,日本天皇和政府以及大本营的代表在东京湾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签署投降书。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9日,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举行。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3. 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历史经验) ☆☆☆☆☆☆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2)中国***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3)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

(4)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国际条件。

4. 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

(1)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收回了包括台湾在内的神圣领土,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一洗近代遭受的民族耻辱。此后,再也没有侵略者在中国土地上横行。

(2)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联合国制宪会1945年在旧金山召开,解放区代表董必武出席,中国成为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抗战期间,中国***提出的改造旧中国、建立新中国的主张,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抗战为中国***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5.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具有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伟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主要兵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了决定性作用。

(2)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不仅遏制了日本的“北进”计划,迟滞了日本的“南进”步伐,而且大大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配合了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行动,为盟国军队完成战略转折和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3)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中国军队出国作战,不仅打击了日军,还对盟军给予了实际支援。

为您推荐相关内容:
将文章分享到:
热门文章推荐
  • 自考资讯
  • 自考专业
  • 自考院校
  • 自考问答
  • 自考指南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
安徽地区自考
  • 合肥
  • 芜湖
  • 安庆
  • 六安
  • 蚌埠

Copyright © 2010-2023 安徽自考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7007649号-2

  • 地址:合肥市蜀山区青阳路1222号中汽大厦A座707
  • 声明:本站为安徽自学考试民间交流网站,近期自学考试动态请各位考生以省教育考试院、各市自考办通知为准。
  • 咨询电话:0551-65219986 合作洽谈QQ:82167209

微信扫码添加老师一对一咨询解答

  • 安全网站
  • 可信网站
  • 实名认证
  • 安全

安徽自考网提供自考专业科目一览表,自考本科报名流程,自考大专报考指南,自考专升本等院校信息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