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为安徽自考网www.ahzk.cn,笔试报名平台为zk.ahzsks.cn

新生报名 报名流程 问答百科 热门报考院校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 详情

《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复习资料-第十章重点【2020年10月】

发布时间:2021-04-20 15:25:23  点击量:  来源:安徽自考网

2020年10月《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复习资料-第十章重点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1.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邀评论员文章,在全国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一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

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贡献。 ☆

会议的召开: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为全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主要贡献:(1)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2)全会公报全面分析了当前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今后应该按照严格区别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方针去解决,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程序去解决。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3)全会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决定:决定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应该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决定在党的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加强民主,明确党的思想路线,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和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决定把立法工作摆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重要议程上来;决定保障人民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等问题。 ☆

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的***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3. ***冤假错案。

为“***”、“反击右倾翻案风”等重大错案***;为***彻底***并恢复名誉;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措施: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为国民党投诚起义人员落实政策,支持各民主党派恢复活动,等等。

4. 四项基本原则。

1979年3月30日,***讲话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

5. 第二个历史决议关于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的科学评价。 ☆

1981年6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简称“第二个历史决议”),标志着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第二个历史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

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作了概括。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

6.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国民经济调整。

1979年4月召开的***工作会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坚决纠正前两年经济工作中的失误,认真清理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影响。经过两年的努力,经济形势比较快地好转,国民经济的主要比例关系渐趋合理,长期存在的积累率过高和农业、轻工业严重滞后的情况得到根本改变。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提出,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我国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重要转变,也是改革开放的前奏。

7. “统分结合”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从1978年开始,安徽、四川最早开始探索试行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他一些地方也开始实行农村联产责任制。在***的支持和推动下,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渐推广开来。“统分结合”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实行,促进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1983年10月,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同时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

8. 经济特区。

对外开放迈出较大的步伐。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9. 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

祖国统一大业稳步推进。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建议两岸结束军事对峙状态。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1. 中共十二大。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共十二大在北京召开。***在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共十二大报告内容:(1)提出了“高度文明”和“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明确中共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2)提出到20世纪末国内工农业生产总值 “翻两番”,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2.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决议的作出和实施,使经济体制改革以城市为重点全面展开,在一些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3. 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这个时期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1983年4月,***和国务院决定对海南岛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政策。1988年4月建立海南省,将海南岛辟为经济特区。1984年5月,***决定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2月,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这样就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4.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基本方针,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5. 中共十三大。 ☆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共十三大在北京举行。大会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地概括了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中国***的基本路线。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民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被简要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路线) ☆

7.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8. “三步走”发展战略。 ☆

(1)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

(2)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3)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9.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1)1980年8月,***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分析了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其主要内容写入了十三大报告。

(2)讲话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思路: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政治体制改革要认真解决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事实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等问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政治体制改革遵循的性质和指导原则(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必须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遵循统一领导、循序渐进的原则)。政治体制改革的底线(必须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总结本国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应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绝不能搞资产阶级自由化。)

10. ***关于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两个飞跃”的思想。 ☆

***1990年3月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从长远的观点看,科学技术发展了,管理能力增强了,又会产生一个飞跃。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和集约化。最终还是要走这条路。这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化建设的新阶段

1. ***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1992年1月至2月,***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

内容包括:

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提出 “三个有利于”标准,即判断一切工作和改革开放是非得失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指出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强调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

意义:南方谈话在重大历史关头,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

2. 中共十四大。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共十四大在北京召开。大会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大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1993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成为20世纪90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经济体制改革沿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在各方面深入推进。1995年,“八五”计划胜利完成,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

4. 中共十五大。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高举***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大会把***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中国***的指导思想。

5. 20世纪9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受的风险考验。

中共十五大后,90年代后期来自经济、政治和自然的风险考验事例: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长江、嫩江和松花江等流域发生的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1999年,又接连发生美国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李登辉抛出“两国论”等。

所采取的应对措施:1998年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推动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同年中央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部署。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6. 香港、澳门的回归。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

香港澳门的回归:1997年7月1日,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举行了香港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香港、澳门的回归,使“一国两制”从科学构想变为现实,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又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 两岸关系进展: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举行商谈,达成“***”。1993年4月,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中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1995年1月3日,***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及其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完整的概念,是2000年2月***在安徽考察工作时提出来的。同年5月,又进一步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00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成立8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系统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

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全党和全国上下兴起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潮,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也为中共十六大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 中共十六大。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共十六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一道确立为中国***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主要内容:十六大报告从十个方面总结概括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报告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选举***为中共***。党和国家的***集体再一次实现了平稳交替。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主要内容: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其主要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3.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意义。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7年10月15日,***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全面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意义:科学发展观是以***为***的***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开辟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5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5. 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2004年8月,***在纪念***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2005年11月,他在英国伦敦金融城发表演讲,系统地阐述了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1)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2)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来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合作,努力实现互利共赢。(3)同国际社会其他成员携手努力,为实现各国和谐相处、全球经济和谐发展、不同文明和谐进步的美好前景发挥积极作用,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6.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项主要任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2005年初至2006年上半年,在全党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7. 中共十七大。

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中共十七大在北京举行。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大会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和基本经验作了科学的总结,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作了全面部署。

8.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

中共十七大报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改革开放近30年的历程作了回顾,指出:(1)自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2)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共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1)要转变发展方式,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2)使中国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10.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2008年下半年爆发。***和国务院及时果断调整宏观调控着力点,出台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十项措施,全面实施一揽子计划。2010年10月,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巩固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2002年到2012年十年间,中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升至第二位。

11. 中共十八大。

201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共十八大在北京召开。***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作《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十八大精神归结到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随后召开的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为******、军委主席。

12. 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做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认真解决党风廉政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内容:要改进调查研究,要精简会议活动,要精简文件简报,要规范出访活动,要改进警卫工作,要改进新闻报道,要严格文稿发表,要厉行勤俭节约。

13. 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时间表、路线图,成为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献。

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化建设的成就

1. 教育扶贫工程。

启动教育扶贫工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200万孩子。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发放生活补助,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比上年增长8.5%。

2. 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

以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为主线,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国防实力和军队防卫作战能力进一步提高。军队、武警和民兵在保卫和建设祖国中,在抢险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 进入21世纪的全方位外交。

(1)中国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在国际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已同16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2)在睦邻、安邻、富邻政策的指导下,同周边的睦邻友好关系日益加强。努力推动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巩固。(3)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得到改善和发展。中美关系总体保持稳定和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继续深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不断充实。中国在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推进国际合作等方面,也取得了新的进展。(4)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大力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处理国际事务。

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十大成就。

成就:(1)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2)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3)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6)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7)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8)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9)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10)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

启示:(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2)居安思危,长期艰苦奋斗。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1)(找到了一条道路)在中国***的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前两步目标,大幅度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2)(举起了一面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3)(坚持了一条路线)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要坚持把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4)(得出了一句结论)实践充分证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是完全正确的。

简短的结语

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

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为了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任务,进行着长期艰苦的探索和英勇顽强的奋斗。尤其是20世纪以来,中国更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制度。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成立后完成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并赋予中华民族复兴以新的强大生机。

这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

为您推荐相关内容:
将文章分享到:
热门文章推荐
  • 自考资讯
  • 自考专业
  • 自考院校
  • 自考问答
  • 自考指南
安徽地区自考
  • 合肥
  • 芜湖
  • 安庆
  • 六安
  • 蚌埠

Copyright © 2010-2023 安徽自考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7007649号-2

  • 地址:合肥市蜀山区青阳路1222号中汽大厦A座707
  • 声明:本站为安徽自学考试民间交流网站,近期自学考试动态请各位考生以省教育考试院、各市自考办通知为准。
  • 咨询电话:0551-65219986 合作洽谈QQ:82167209

微信扫码添加老师一对一咨询解答

  • 安全网站
  • 可信网站
  • 实名认证
  • 安全

安徽自考网提供自考专业科目一览表,自考本科报名流程,自考大专报考指南,自考专升本等院校信息查询